“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固体废弃物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加,给危废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十三五”规划还提出“互联网+”发展模式: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以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在“互联网+”的潮流中,东方循环网走在了前头:通过打造一个工业固废处理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对接上海各大园区,为园区企业进行固废信息备案,采集废料产出、处置情况,在装备电子、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包装印刷等产业整合了大量危废处置案例与处置资源。
平台通过信息与资源库的建立,在危废处置交易中引入智能匹配机制,合理分配危废处置资源和资源化处置方案,逐步改善危废处置市场供需不平衡现象,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危废管理、运输等前置服务。
国内危废产生的实际情况
环保部的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我国危废分为46大类479种。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危废的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工业危废,如废酸废碱、金属类、有机类、残渣类等,占全部危废产生量的70-75%;二是医疗废物,如医疗卫生、制药等行业产生的医疗废物等,约占全部危废产生量的14%;三是日常生活过程产生的废物,如生活中的杀虫剂、农业中的农药等,占全部危废产生量的11-16%。
其中工业危废占的比重较高。根据环保部最近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为4220万吨,较2014年的3633.5万吨增长16.1%。
1.危废产生量和统计数据的不匹配
在我国,每年危废产生量的数据都存在较大争议。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危废产生量远远超过官方统计的数据,大量的危废没有纳入环境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而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危废治理方面和政策和监管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统计数字要远小于实际数字。
2.危废产生量分布和规模的不平衡
目前,国内工业危废产生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西北部工业化地区。而危废持证单位的实际经营规模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江西、山东和广东。在危废产生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仅山东省的工业危废产生量和实际处理规模基本相匹配,这也说明了山东省的工业危废综合利用率较高,地区之间危废综合利用率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各地区危废产生量与实际运营规模的分布不均衡,使得有些产废企业找不到处理渠道,而有些危废处理企业却“吃不饱”的情况。
危废处理企业的现状
放眼全国,危废市场有很多参与者,但整体规模大多偏小,技术不强,资金匮乏,综合竞争力弱,主要存在以下几项问题:
1.资金
危废处理设施一般需要大额初步资金投资。由于初步资金要求高,行业参与者需要拥有大量资金及优秀的融资能力,才能进入市场。
2.资质
虽然现在危废经营许可资质已经下放到省级及以下环保部门,大大缩短了资质获得周期,但危废项目从开始申请到落地投产最快需要2-3 年,一般则要3-5年,改扩建的项目也要1年以上的时间,这使得危废项目从投资到投产到盈利的时间拉长不少。
3.信息
由于我国大部分危废企业都是小规模企业,使得相关的危废信息相对闭塞。很多企业只能顾及到周边的危废市场,无法满足自身的处理量,使得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4.技术
危废一般具有腐蚀性、毒性等危险特性,如风险控制经验不足,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对技术管理的要求较高。而且危废处理技术包含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所以门槛较高。
国家更加重视,市场前景大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不断重视和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发布,国家将把环保的中心逐渐转向固废危废方向,更多企业对危废规范化处理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使得许多大型企业把目光投向危废处置领域。在资质、技术水平、运营经验等方面有优势的处置单位,将在未来形成规模化效应,也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获得政策认可。
而小的危废处理企业面对大型企业的强势进入,生存现状也岌岌可危。在这样的竞争局面下,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东方循环在企业间的调研表面,利用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对接危废产生企业,能够使市场范围扩大,获取更广泛需求信息,更快速地达成处置签约。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在危废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